乐文小说>历史小说>魏晋不服周>第218章 人老实话不多
  石守信走了,悄悄的来,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自深夜离开洛阳,一路畅通无阻来到孟津渡,赶在运河结冰之前,沿着济水到了历城,然后从历城陆路前往临淄。

  这一路顺风顺水,简直有神力加持一般。

  待他抵达临淄的时候,朝廷派来的加急快马后发先至,将石守信的任命书送到了刺史衙门。

  青州刺史如故,但加封征东将军,都督青徐诸军事。刺史衙门直接改为都督府,权势涨了一大截,这个自不必提。

  有了都督青徐诸军事和征东将军的职位,石守信就可以把手伸到徐州,变着法子折腾折腾徐州那些多如牛毛的世家大户了。

  并不是简单的权势增加而已。

  到时候谁要是不听话,都督府一道军令,跨境剿匪那是妥妥的给他们安排上。

  当然了,这只是个名头,还需要有雄厚的实力作为支撑。没有实力,就是鸡毛令箭,无甚屌用。

  不管怎么说,有了大都督的名头,石守信便能在青州撸起袖子大干一场了。

  他回到青州后,便立刻监督齐王宫的建造,同时中本地募兵,可谓是雄心勃勃。

  石守信离开洛阳时走得轻巧,后面的事情一点都不操心,毕竟他只是一个地方长官而已。

  但司马炎作为新天子,他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的。所有善后事宜,都需要他来承担,谁让他是天子呢?

  新天子的登基大典波澜不惊,在因陋就简、平庸不堪但却有条不紊之下执行完毕。

  当日宣读过的登基诏书,略加修改后,再次由郑冲宣读。接着是按部就班的祭天、祭拜太庙,跟此前司马昭登基称帝时如出一辙。

  所有的一切,都如同例行公事一般,满桌子酒菜都是假的,让宾客们吃起来如同嚼蜡。

  甚至有点令人作呕。

  没有遭遇兵变,也没有什么大臣站出来闹事,大家都平静的接受了太子登基,就如同当初石守信所预料的那样。

  每一次成功的皇位更迭,其实都是一次有惊无险的政变,只是没有流血罢了。

  登基大典第二天一大早,贾充就被司马炎派人送来的一道圣旨召入宫中。

  随后,他就与司马炎一道,来到地窖,并见到了“冷藏完好”的司马昭。

  看到司马昭尸体的第一眼,贾充就明白了一切,自上次宴会后的所有事情,贾充都想通了。

  可惜,他终究是没有提前看破,一步慢步步慢,现在再做什么已经来不及。

  为此损失了不少利益,也失去了提前布局的先机。

  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贾充并非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身后有各种“朋友”,为他摇旗呐喊,加油打气。

  “先帝走得太突然了,唉!”

  贾充摇头叹息,脸上的悲伤都是装出来的。

  “贾爱卿,你随朕来。”

  司马炎没有再客套,对贾充点点头道。刚刚不过是捅破窗户纸,接下来的事情,才是要好好说道说道。

  二人回到御书房内落座,司马炎也不客气,让宦官端上来一壶酒,边喝边聊。

  司马炎看向贾充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心中暗暗警惕。

  当日他登基之时,正当众人犹豫不决,是贾充第一个站出来“三呼万岁”,才让朝会得以继续。

  这个老登的政治嗅觉,是无与伦比的。

  “不知陛下相召,所谓何事呢?”

  贾充装出一副茫然无知的模样,开口询问道。司马炎听到这话,心中一冷,暗骂贾充无耻。

  新皇登基成功,只能证明群臣接受他当天子。但这并不是说他们这些老臣子,就会心甘情愿替天子办事呀!

  要不然又怎么会有“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样的说法呢?

  如果老臣真的乖巧,又怎么会被集体清洗呢?

  司马炎登基成功并不是万事大吉,他还需要面对如贾充这般,当初在他父亲身边办事的老臣子。

  要么成功说服他们效力,或者一脚将他们踢出朝廷,回家抱孙子!

  “唉!”

  司马炎长叹一声,看向贾充说道:

  “贾爱卿啊,不瞒你说,朕当初盼着先帝长命百岁,朕就安安心心当着太子便好。

  没有想太多的事情。

  可谁曾想,先帝就这么突然就走了!

  朕还没有准备好当天子啊!”

  司马炎脸上带着几分哀痛与真挚,贾充亦是感同身受点点头。

  虽然他心中不以为然,但并不会点破。

  并且将来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不会点评司马炎这番惺惺作态的表演。

  “那陛下今日召微臣来此,是想问……”

  贾充打断司马炎的煽情,将话题引到正题。

  司马炎也收起脸上的感慨与悲伤,坐直了身体,一脸肃然说道:“朕骤然登大宝,不知道应该如何治理国家,还有很多事情要请教贾爱卿。”

  “陛下请问,微臣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贾充对司马炎作揖行礼说道,脸上带着淡然的笑容。

  虽然司马炎是今日才请贾充来御书房问询,但刚刚问出的问题,早已在心中酝酿许久了。

  “国家成平日久,积弊丛生。

  这九品中正制是否堪用,朕心中很是疑惑。

  新朝新气象,不知道这官府构架,是不是应该调整一番。

  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不是应该调整一番。

  请贾太尉为朕解惑。”

  司马炎虚心请教,脸上的态度看起来很诚恳。

  听到这话,贾充心中有底了。

  他微笑说道:

  “如今中枢设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另有尚书台、中书省等机构,以强化天子权柄。

  此构架强于汉代的三公九卿制,以微臣之见,并无不妥,可以沿袭之。

  至于九品中正制,也为国家提拔了不少人才,稍加改动便是,加入考察孝道,不必大改。

  倒是汉代以来的律法太过于严苛,微臣建议简化律法条文,同时减轻刑罚,让孝道与法条结合。

  此乃法不外乎人情也。”

  贾充洋洋洒洒说了三条,听得司马炎眉头微皱。

  第一条,改朝廷官衙配置,那是不行的,这里头有太多政治利益。

  一改不打紧,许多门生故吏就要卷铺盖回家等待选官了。

  这还了得?

  第二条那就更不能改了,九品中正制的核心,乃是地方中正官依据家世、才德将人才评定为上中下九等,作为朝廷任官依据。

  也就是说,只要定了品级,那么这个人的官路,基本上就可以看到头了。

  经典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那么,中正官定品级的时候会怎么评级呢?这可不能细说,这是官场升迁的核心秘密。

  要是改这个制度,今日颁布政令,一个月后大晋就是盗匪遍地了。这也是万万不能改的。

  唯有第三条修订新律法,才是可以做文章的东西。当然了,修新法也是为了世家大户们着想。

  既然是减轻刑罚,并加入考察孝道的内容,那就意味着对于有权有势的世家天龙人来说,将来越发百无禁忌了呀!

  只要有孝道,那么大罪可变小,小罪可变无。

  只要是尽孝道的人,杀人放火也无所谓呀!

  我虽然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我孝敬父母,所以我是个好人。

  这才是真正的孝出强大!

  司马炎过往是世子,是太子,当然不会觉得贾充的意见有什么问题。

  可是如今他是天子了,刚刚听贾充所说,才是越听越不对味。

  大臣们和世家大户们如此嚣张,给他们如此多的特权,那以后岂不是跟天子平起平坐?

  司马炎沉思片刻,面露不满之色质问道:“如贾爱卿所说,那世家大户岂不是无法无天,连朕都要不放在眼里了?”

  “这个……微臣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微臣已经年迈,老眼昏花不复当年。

  陛下要找个能处理这些事的人,微臣是做不到了。

  但轻易改制,可能会天下大乱,还望陛下仔细斟酌才是。”

  贾充慢悠悠的对司马炎行了一礼,态度虽然谦卑,但有恃无恐也是明摆着的。

  司马炎或许可以趁着大家不注意,骤然登基称帝,坐上那个位置。

  可是,治理天下,不是这一两天的事情。不是钻空子当了皇帝,就能积年累月为所欲为的。

  皇帝要治理天下,就需要人才。而这年头人才多半都是出自世家大户。

  如果不给足世家大户利益,那么这些人才就不会尽心尽力为皇帝办事。

  司马炎还能怎么样呢?贾充就已经把话说得很明白了。

  他不站出来领衔,那么司马炎的皇位就坐不稳!起码现在是这样!

  没有贾充,同样有张充、李充,换个人也是一回事。

  贾充提出来的,也是世家大户的底线:官府构架不能改,人才选拔制度不能改,要把孝道加入法令之中方便他们将来犯了事脱罪。

  至于那些地方上的土地兼并什么的,既然官府构架不改了,人才选拔也不改。那不就一切照旧咯,司马炎又没有三头六臂,他还能玩出什么花来?

  皇帝的意志,需要通过圣旨来自上而下传达。

  而圣旨如何执行,在于官僚机构的设置,以及其中官员的办事能力和个人倾向。皇帝本人,并不能直接去办事。

  就好像皇帝想给农夫发种子,难道他一户一户亲自上门去发么?不可能有这样的事情,效率也不允许。

  他下达发种子的圣旨后,这些种子能不能发到农夫手中,可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贾充提出的三个条件看似不高,实则已经把新朝的走向定死了。

  “贾爱卿刚刚所说,皆是老成持重之法,朕要好好考虑一番。”

  司马炎沉声说道。

  贾充对他作揖行了一礼道:“陛下慢慢考虑,也不急于一时,微臣告退。”

  司马炎连忙起身,将贾充送出了御书房。

  等回来之后,他心中一股颓丧无力之感,油然而生。

  贾充的话,就是贾充个人的想法么?

  或许有,但绝对不是只他一人这么想的。事实上,满朝文武,或许都是这样想的。

  只是有人没机会说,有人不敢说,有人不方便说罢了。

  所谓花花轿子人抬人,官官相护便是这个道理。

  某种程度上说,皇帝跟这帮官僚是处于敌对的位置。

  一方面要驾驭这帮人为自己做事,另外一方面,又要时不时打点他们,将这些人喂个半饱。

  其中尺度,很难把握。

  贾充虽然没有威胁司马炎的意图,但他的建议,其中威胁之意不难揣度。司马炎要是不按照那三条建议去执政,这朝野的局势绝对安静不下来,新政令绝对无法在地方上推行!

  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这种现状呢?

  司马炎一个人坐在御书房的龙椅上思索,慢慢的,他心中浮现出一个极为可行的思路。

  既然,外人都是这样不靠谱,非要给他们高官厚禄才肯效力,那么,重用自己人,应该就没问题了吧。

  比如说,重用宗室子弟,让他们跟朝臣们形成互相制衡的局面,这样不就可以了么?

  他越想就越觉得奇妙。

  ……

  青州,临淄城内都督府里。

  石守信正在和幕僚李亮,于书房内商议一些烦心的杂事。

  李亮手里拿着的,是厚厚的一叠拜帖。

  “徐州的世家大族,这是闻着味来了啊。”

  石守信脸上露出冷笑,一只手放在桌案上,手指轻轻敲击着。

  他被任命为都督青徐诸军事后还没几天,徐州那边的世家大族,许多人都送来拜帖,要来青州与石守信面谈。

  谈什么呢?当然是送家族子弟到都督府里当幕僚的事情啦!

  要是连这点政治敏感性都没有的话,那也不用混了。

  青州确实没什么排得上号的世家大族,或许曾经有之,但很多都已经退化成土豪了。

  然而徐州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徐州是中原核心州郡,人杰地灵。

  世家大户的力量更是不可小觑。

  如琅琊郡六姓:王、颜、诸葛、惠、畅、符,一个两个都是不可小觑的存在。

  另还有诸多刘氏支脉,也都在此州生息繁衍。

  比起青州的池浅王八多,徐州这边世家的底蕴就深厚多了。

  李亮手中这一叠拜帖就是证明。

  他们的消息渠道,比青州这边的世家更灵通,也知道石守信这个人非常了不得。

  尽管石守信的都督府是在青州临淄,但爪子已经可以伸到徐州这边,也是被徐州本地世家大户给察觉到了。

  堵不如疏,既然已经建立了都督府,那么与其被人挂上菜单,还不如把人才往都督府里送。

  到时候不管是避祸还是提前通风报信,都有路走。

  可谓是一举两得。

  “使君,这些人,您真的不见面么?”

  李亮有些犹疑的询问道。

  “嗯,你就给他们写信,一家一家的写,就说我为齐王营建宫殿,实在是公务繁忙抽不开身。

  等忙过这一阵,我便会南下徐州,亲自登门拜访。”

  石守信轻轻摆手道。

  听到这话李亮一愣,感觉石守信这是前倨后恭,姿态有点低呀。

  “使君,您拒绝他们在先,后面又登门拜访,好像会让这些人产生一种我们奈何不得他们的错觉呀。”

  李亮小心翼翼的建议道,反正他肯定是不建议石守信将来南下徐州登门拜访的。

  人活一张脸,不过是本地的一些土皇帝,在大都督的光环压制下,是龙也得给石守信盘着,是虎也得给他卧着!

  “不不不,你误会了。”

  石守信微微一笑,然后继续说道:“我是说我会带兵登门拜访。” 《魏晋不服周》-作者:携剑远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