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历史小说>大唐:开局为李二献上避坑指南>第418章 长安太舒服了,这样不好
  禁苑,空气中还残留着晨露的微凉,西侧校场上却早已弥漫开一股紧张的气息。

  两丈多高的木塔孤零零立在校场边缘,赵勤被宽逾两指的粗布条牢牢捆在塔顶的木柱上。

  他穿着一身半旧的飞鱼锦袍,领口被汗水浸得发潮,原本黝黑的脸庞此刻泛着几分苍白,唯有紧抿的嘴角透着一丝倔强。

  不过为了方便他训练士兵,只捆住了他的身体,他的手臂并没有被绑起来,依旧能够自由活动。

  “所有人投掷准备!”

  赵勤的声音从塔顶传来,带着几分嘶哑,却依旧洪亮。

  这已经是他今日喊的第三组指令了。

  自从温禾让他面对恐惧,他每天天不亮就被士兵抬上高塔捆好,从晨训到日暮,除了吃饭、如厕,几乎所有时间都待在这半空中。

  起初他还会挣扎、会求饶,可日子久了,竟也渐渐习惯了这种悬在半空的感觉,连带着对高度的恐惧,都淡了几分。

  底下这些兵更不必说,都是跟着练了三个月的老底子,早不是初入军营的菜鸟。

  只是往日里扔手雷,都是在热气球吊篮里往下投,今日换成在平地上往远处扔,反倒让这群小子多了些异样的紧张。

  校场中央,十二个飞鱼卫士兵呈两列纵队站定,每人手中都握着一枚手雷。

  士兵们右手托着手雷,左手食指虚搭在拉线上,眼神里满是混杂着兴奋的拘谨。

  靶场上随意立着几捆干草,连固定的稻草人都没有。

  温禾早跟赵勤交代过,让这群习惯了高空空投的小子在地面投弹,不是要练准头,是要磨磨他们的心态,练的是近距离面对爆炸的胆气。

  阳光斜斜洒在士兵们脸上,映出他们紧绷的下颚线,有人手心沁出了汗,将粗糙的手雷外壳濡湿了一片。

  他们跟着温禾在热气球上扔过不下百次空壳模型。

  几乎没有一次扔过真的手雷,所以难免紧张。

  他们之前可都是看过,手雷丢到羊群之中,那鲜血淋漓的场面。

  “检查拉线!”

  站在队伍前方的队正高声喊道。士兵们立刻低头检查,确认引线连接牢固后,齐声应道。

  “拉线完好!”

  塔顶的赵勤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下方攥着手雷的士兵,特意放缓了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道。

  “都给我精神点!别跟没见过世面似的!不用管扔哪儿,拉了线就往外甩!谁要是敢缩手,回头跟着我在塔上绑一天!投!”

  话音刚落,十二只手动作虽快却带着些迟疑地拉动了拉线!

  “嗤——嗤——”

  引线燃烧的轻响在寂静的校场上此起彼伏,有两个士兵下意识地往后退了半步。

  在热气球上投弹时,引线拉往下面扔就行,可地面投弹那就得用力扔。

  那“嗤嗤”的燃烧声就在耳边,总让人觉得心里发毛。

  好在他们反应够快,手臂一扬就将手雷甩了出去,手雷在空中划出歪歪扭扭的弧线,有的砸在校场边的土坡上,有的落在离干草堆老远的空地上,只有三四个勉强砸向了目标区域。

  可这略显慌乱的投掷,反倒让士兵们紧绷的神经松了半截。

  动作再丑,好歹是扔出去了。

  下一刻。

  “轰!轰!轰!”

  接连不断的爆炸声陡然炸响,像是在地面上滚过一串惊雷。

  离得最近的那枚手雷炸起半人高的土花,细小的泥块溅到士兵们的裤腿上。

  远处的爆炸虽威力稍减,却更添了几分震撼。

  在热气球上只能看到烟柱,可在地面,那股裹挟着硝烟味的热浪直扑脸面,耳朵里都是嗡嗡的回响。

  所有士兵都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却没人转身逃跑,反倒有几人下意识地抬头往塔顶看,像是在等赵勤的指令,更多人则是互相看了看,眼里都带着点恍然。

  烟尘还没散尽,就有士兵忍不住低呼出声。

  “娘的!比在热气球上听得过瘾多了!”

  “刚才我手都抖了,现在反倒觉得爽!”

  队正快步跑到靶场边缘扫了一眼,压根没清点什么命中数,只朝着塔顶高声喊、

  “校尉!都扔出去了!没人缩手!”

  赵勤点点头,他要的就是这句话。

  士兵们顿时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酣畅淋漓的笑容,有人甚至拍了拍身边同伴的肩膀,语气里带着炫耀、

  “我刚才比你扔得远!下次我肯定能扔到草堆里!”

  “扯啥!有本事下轮咱们比谁不闭眼!”

  刚才的紧张早被爆炸后的兴奋冲散了大半,连带着对近距离爆炸的恐惧,都淡了几分。

  赵勤看在眼里,嘴角悄悄勾起。

  起初赵勤还不理解,觉得这群练了三个月的老兵不用再练胆,可练了两组才明白。

  高空投弹靠的是准头和冷静,地面投弹靠的是魄力和无畏,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胆气。

  现在看士兵们的模样,他算是彻底懂了温禾的心思。

  “下一组!”

  赵勤收起本子,对着下方喊道。

  声音依旧嘶哑,却比之前多了几分底气。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被捆在木柱上的身体,忽然觉得这种姿势也没那么难受了。

  至少在这高台上,能将整个校场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也能更及时地给士兵们下达指令。

  第四组士兵很快上前,他们比第三组少了几分慌乱,多了几分跃跃欲试。

  有了前一组的“示范”,他们亲眼尝到了地面投弹的滋味,那种“热浪扑脸”的震撼,反倒勾起了他们的好胜心。

  队正给每人发好手雷,特意叮嘱、

  “别闭着眼扔!看看手雷飞出去的样子!”

  说完朝着塔顶喊道:“准备就绪!”

  “投!”赵勤的指令紧随其后,其他士兵也纷纷扔出了手雷。

  一连串的爆炸声响起。

  “简直胡闹!”

  立政殿内的紫檀木桌案被拍得震天响,李世民脸色铁青,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禁苑方向的轰鸣声已连响数日,虽说立政殿地处深宫听不真切,可禁苑旁的皇庄却遭了殃。

  数百农户被那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搅得日夜不宁,连地里的庄稼都无心照料,皇庄管事已借着给后宫送新鲜蔬果的由头,找高月哭诉了三回。

  这还不是最让他动怒的。

  今早刚上朝,一堆匿名奏疏就堆在了御案上,字字句句都在弹劾高阳县伯温禾。

  说他“滥用私刑”“扰民生计”。

  奏疏里说得有鼻子有眼,称温禾每日将飞鱼卫校尉赵勤捆在禁苑高塔上,日晒雨淋,连吃饭都不解绑,简直是把朝廷命官当犯人示众。

  “那赵勤也是个废物!”

  李世民怒哼一声。

  “朕拔擢他做飞鱼卫校尉,他倒好,被人捆着当靶子还毫无怨言!这要是传出去,朕的飞鱼卫成什么笑话?”

  一旁的高月把头埋得更低。

  他跟着李世民多年,早摸透了陛下的脾气。

  这看似雷霆震怒,实则一半是为皇庄农户烦忧,一半是心疼温禾那小子太张扬。

  真要是顺着话头去指责温禾,回头陛下必当反悔,受罚的还是自己。

  “那竖子今日去了何处?”

  李世民喘了口气,端起茶杯猛灌一口,茶水溅出几滴在御案的奏疏上。

  “启禀陛下。”

  高月小心翼翼回话。

  “高阳县伯今早到兵部递了假帖,说家中有要事,而后便去了曲江池方向。”

  “家中要事?”

  李世民把茶杯重重顿在案上,茶盖与杯身碰撞发出脆响。

  “分明是偷懒躲清静!禁苑闹得鸡犬不宁,他倒有闲心去曲江池游赏!”

  话虽如此,他紧绷的眉峰却悄悄松动了些。

  曲江池是温禾提过要建济世学堂的地方,难不成……

  高月见状,连忙补了句。

  “陛下,今日正是济世学堂招生的日子,高阳县伯说,学堂初立,招生之事需亲自盯着才放心。”

  李世民果然一愣,心头的火气如同被浇了一瓢冷水,瞬间消了大半。

  他想起当初温禾提议建造医学学堂的时候。

  当时他只当是少年人热血上头,没承想这才一年光景,学堂竟真的办起来了。

  可转念一想,这么大的事温禾竟不提前禀报,连让他去题个匾额的机会都不给,李世民的脸色又沉了沉。

  “这竖子,办事倒是利落,就是眼里没朕!”

  他起身踱了两步,忽然停下脚步。

  “去,给朕找套便服,再去东宫叫高明过来,朕倒要看看,这竖子办的学堂,究竟是什么模样。”

  “诺!”

  高月暗自松了口气,躬身退下时,嘴角忍不住勾起一丝笑意。

  陛下这哪里是去查探,分明是想去给温禾撑场面。

  半个时辰后,朱雀大街上多了两个身着布衣的身影。

  李世民身穿着一身青蓝色的短打,像是个武夫。

  身旁的李承乾穿着一身半旧的书生袍,眼神里满是好奇,走几步就忍不住往曲江池方向张望。

  “阿耶,先生说这学堂管吃管住,还不用交束脩,难怪这么多人来。”

  李承乾压低声音,指着前方涌动的人群。

  李世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曲江池畔的新修院落外早已排起了长队,乌泱泱的人群足有上千人。

  好不热闹。

  每年的曲江诗会,只怕也见不到这样的场面吧。

  大多穿着粗布长衫,有的背着打补丁的行囊,有的手里攥着卷边的医书,还有的牵着孩子,后面这些人大约是来看热闹的。

  院门口的青砖墙前,挂着一块烫金匾额。

  “济世学堂”四个大字笔力遒劲,竟是温禾那小子的笔迹。

  “这些人都是来报名学医的?”

  李世民拉过一个背着竹篓的青年,和声问道。

  那青年约莫二十岁,裤脚还沾着泥土,一看就是刚从乡下赶过来的。

  青年见李世民衣着整洁,连忙点头,语气里带着几分激动。

  “是啊!俺是从鄠县来的,听说这里招学医的,不要束脩还管饭,就赶来了,俺娘去年得了肺疾,找了好几个郎中都没治好,孙道长给了几服药就好转了。”

  “先生说,如今大唐要太平了,盛世在即,学医能救天下人。”

  “俺没读过多少书,考不上科举,可要是能学会治病,也能救俺村里的人啊!”

  李世民心中一动,又看向旁边一个戴方巾的书生。那书生约莫三十岁,手里攥着一本《伤寒杂病论》,书页都翻得起了毛边,神色却有些落寞。

  “足下也是来报名的?”李世民问道。

  书生苦笑着点头。

  “去年春闱失利,本想再考,可前几日在朱雀大街听温县伯演讲,他说‘读书为官,或许是为功名富贵,学医治病,却是实打实救苍生’。”

  “某想了三夜,觉得他说得对。”

  “为官者若心术不正,反害一方百姓,可医者只要有仁心,走到哪都能积德。”

  “放肆!”

  李世民眉头一挑,语气陡然严厉。

  这竖子,竟公然编排朝中官员!

  可话刚出口,他就瞥见身旁的李承乾正捂着嘴偷笑,肩膀一耸一耸的。

  李世民瞪了儿子一眼,可自己的嘴角却忍不住抽搐了几下。

  这话说得虽刺耳,却偏偏戳中了吏治的痛点。

  “阿耶,先生这话虽直白,却有几分道理。”

  李承乾凑到他耳边,小声道。

  “上次儿臣去禁苑,见他给伤兵换药,可细心了。”

  李世民没说话,目光转向队伍前方。

  只见一个身材魁梧的汉子正拿着长杆维持秩序,嗓门洪亮。

  “都排好队!别挤!按号牌依次进!识字的先领试卷,不识字的去那边登记!”

  “那是齐三,先生的车夫。”

  李承乾介绍道。

  “他力气大,做事又牢靠,先生让他管着外场秩序。”

  李世民点点头,目光扫过齐三身旁的二十个壮汉。

  那些人穿着布衣,却身姿挺拔,双手背在身后,眼神锐利如鹰、

  正是他当初派去保护温禾的玄甲卫。

  这些人平日里在宫中都是威风凛凛的模样,如今却耐心地引导着百姓,竟毫无架子。

  “倒会用人。”

  李世民低声道,语气里带着几分赞许。

  父子俩随着人群走进学堂,院内的景象更让李世民意外。

  院子被收拾得干干净净,东侧搭着三个凉棚,棚下摆着桌椅,桌上放着茶水和粗粮馒头,供等候的报名者取用。

  西侧的空地上,几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少年正忙着给众人分发号牌,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

  “这些少年都是长安附近的孤儿,家长的父辈都随着牺牲在战场上了,孙道长觉得他们可怜,便请求先生将他们收下。”

  李承乾解释道。

  “先生便让他们先在学堂帮忙,学学字,将来也能跟着学医。”

  李世民心中一暖,快步走向正堂。

  正堂内摆着三十张桌案,二十多个报名者正坐在桌前,埋头写着试卷。

  每张桌子上都放着一方砚台、一支毛笔和几本草书。

  监考的是个白发老夫子,身着藏青色儒袍,正背着手来回踱步,时不时俯身提醒考生“仔细读题,莫要偷看”。这老夫子本是太医署的资深博士,姓周,医术精湛且学识渊博,孙思邈筹备学堂时特意登门相请,不仅请他今日来监考,日后更要请他担任药理讲师。

  李世民悄悄走到窗边,探头往内张望。

  试卷上的题目大多是基础药理,比如“简述麻黄与桂枝的功效区别”。

  “列举三种治腹泻的草药”。

  “外伤出血如何急救”。

  虽不深奥,却句句实用。

  他目光扫过考生答卷,忽然停在一份字迹工整的卷子上,只见那人在“如何看待医者”一题下写道:“医者,当视众生平等,不分贵贱,不避寒暑。”

  李世民忍不住在心里赞了一声。

  就在这时,来回踱步的周老夫子恰好走到窗边,眼角余光瞥见窗外的身影,起初还以为是寻常等候的报名者,可定睛一看顿时浑身一僵。

  这分明是陛下的模样!

  他惊得险些叫出声,连忙躬身就要行礼,却见李世民冲他摇了摇头。

  随即就见李世民竖起手指抵在唇边,又缓缓摇了摇头,眼神里满是示意他不要声张的意味。

  周老夫子心领神会,强压下心中的激动,微微颔首示意自己知晓,而后若无其事地转身,继续踱着步监考。

  只是脚步比先前更轻了些,目光偶尔扫过窗边,满是敬畏。

  正看着,偏房传来的对话声吸引了李世民的注意。

  他示意李承乾噤声,悄悄走到偏房门口,透过门缝看去。

  偏房内摆着一张红木书桌,温禾正坐在桌前,手里拿着一份试卷,眉头微蹙。

  对面坐着的白发老者,正是孙思邈。孙思邈穿着一身素色道袍,手里也拿着一份试卷,时不时摇头叹气,手里的毛笔在纸上画着圈。

  “孙道长,这几份怎么样?”

  温禾拿起一份试卷,递了过去。

  孙思邈接过试卷,看了几眼,无奈地摇了摇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你看这道题,问他甘草有何功效,他竟答能解百毒、治百病,简直是荒谬!”

  “甘草虽能调和诸药,却也有禁忌,哪能胡乱用?还有这道如何治咳嗽,他只写了用杏仁,却不知风寒咳嗽与风热咳嗽用药截然不同,这般用药,岂不是要害人?”

  温禾接过试卷,看了一眼,忍不住失笑。

  “看来混水摸鱼的人不少,他们大抵是听说这学堂有陛下撑腰,以为能混个官职,却不知学医是要人命的差事。”

  “是啊。”

  孙思邈叹了口气。

  向来淡然处事的他,眼中竟然多了几分无奈。

  他之所以如此,便是觉得这些人的功利心太强。

  学医之人最忌讳的便是这些。

  “方才我看了二十份试卷,真正懂些医理、有仁心的,不过三四人。”

  “剩下的要么是一知半解,要么是完全不懂,只是来碰运气。”

  温禾放下试卷,给孙思邈倒了杯茶:“道长莫急,这世上哪有一蹴而就的事?今日能来这么多人,说明他们心里是认可学医救人的。”

  “咱们慢慢来,先把那些真正有心的选出来,好好教导。就算今年只招到一个好苗子,也是值得的。”

  “你说得对。”

  孙思邈接过茶杯,呷了一口,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当年我学医时,也是无人指导,走了不少弯路,如今有这么好的机会,能让寻常百姓也能学医,也是一桩大善事。”

  温禾笑了笑。

  门外的李世民听得真切,心中的最后一丝不快也烟消云散。

  他看着温禾专注的侧脸,不仅失笑。

  这竖子虽行事张扬,心却始终向着百姓。

  “阿耶,咱们要不要进去见见先生?”

  李承乾小声问道。

  李世民摇了摇头,转身往外走。

  “不必了,那竖子要是知道朕来了,指不定又要得意忘形。”

  话虽如此,他的脚步却放得很慢,路过凉棚时,还特意看了一眼不远处的玄甲卫。

  走出学堂,夕阳已西斜,曲江池的水面泛着金光。

  李世民回头望去,学堂的窗户里透出温暖的灯光,隐约能看到温禾和孙思邈的身影。

  他忽然开口。

  “高月,明日让太医署把库存的医书都送些到济世学堂去,另外,从内帑里拨些银子,给学堂添些药材和文房四宝。”

  跟在身后的高月连忙应道。

  “诺!”

  李承乾看着父亲的背影,忍不住笑了。

  他知道,自家阿耶刚才肯定是嘴硬的。

  ……

  夕阳的余晖透过济世学堂的窗棂,在正堂的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随着周老夫子一声“考试结束,停笔收卷”。

  端坐了一个时辰的考生们纷纷松了口气,有的揉着发酸的手腕,有的探头看向邻座的答卷,脸上满是忐忑与期待。

  温禾和孙思邈从偏房走出时,周老夫子正忙着指挥几个帮忙的少年收卷。

  见两人过来,他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快步走上前,压低声音道。

  “温县伯,孙道长,方才考试时,陛下曾来过。”

  “陛下?”

  孙思邈一惊,连忙四处张望。

  “陛下此刻还在府中?”

  他行医多年,虽曾为皇家诊病,却也深知天子威仪,生怕有失礼之处。

  温禾倒显得镇定许多,他拍了拍孙思邈的胳膊,示意他稍安勿躁,而后看向周老夫子。

  “周先生细说便是,陛下可有留下什么话?”

  周老夫子便将午后在窗边认出李世民,以及陛下示意他噤声的经过一五一十道来,末了补充道。

  “陛下看了几份答卷,神色颇为满意。”

  孙思邈这才松了口气,却仍有些担忧。

  “陛下微服前来,咱们未曾迎接,会不会显得怠慢?”

  “孙先生多虑了。”

  温禾笑着摇头。

  “陛下既然悄悄前来,便是不想声张,他能来看看,说明心里是认可这学堂的,况且,他要是真觉得怠慢,早就让高月来传话了。”

  他深知李世民的性子,看似威严,实则对办实事的人向来宽容。

  孙思邈想想也是,便不再纠结,转而和周老夫子一同整理试卷。

  温禾本想留下帮忙,却被孙思邈赶了回去。

  “你忙活了一天,也该歇歇,审卷的事有我和周先生便够了,明日复试还需你镇场。”

  闻言,温禾倒也没有反对。

  他也不怎么懂,来帮忙最多是整理一下试卷。

  索性也没有纠结,和二人告辞后便回府了。

  走出学堂时,曲江池的夜色已渐浓,岸边的灯笼次第亮起,映得水面波光粼粼。

  他回头望了一眼学堂的灯光,心中忽然有些感慨。

  从最初只是一个想法,到如今学堂落地招生。

  无论什么时代,医学都应该是被大力支持的。

  后世很多人都说中医不好。

  可是从古至今,多少次人口凋零,但没过多久人口便会迅速的增长。

  虽然这其中和气候、治理有关,但若是没有这些医者在,也不可能这么顺利的恢复人口增长。

  要知道同一时间的西方,还在使用巫术和放血疗法。

  翌日清晨,济世学堂的门口早早便围满了人。

  昨日参加考试的考生们翘首以盼,都想知道自己是否能进入复试。

  当孙思邈将写有复试名单的木牌挂在门口时,人群顿时涌了上去,有人欢喜有人愁。

  昨日近百名考生,今日能进入复试的不过二十人。

  温禾一早便到了学堂,他站在门内看着外面的景象,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他知道,能从百人中脱颖而出的这二十人,或许未必都是医术天赋最高的,但至少是态度端正、肯下功夫的。

  复试的内容他早已和孙思邈商定,分为笔试和实操两部分,笔试侧重医德论述,实操则是让考生识别草药、模拟外伤包扎。

  复试开始后,温禾并没有留在正堂监考,而是在学堂内随意巡视。

  他走到东侧的草药园,看着几个少年正在给刚种下的药苗浇水,这些少年都是无父无母的孩子。

  温禾让他们在学堂帮忙,既能学些识字算术,也能跟着认认草药,将来若是有兴趣,也能成为学堂的弟子。

  孙思邈说起他们的时候,温禾几乎没有犹豫便同意了。

  看着他们,温禾有时候会有些失神。

  前世的他,也是孤儿啊。

  “温县伯!”

  一个矮个子少年看到他,连忙放下手中的水壶,躬身行礼。

  其他少年也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跟着行礼。

  温禾笑着摆手:“不必多礼,你们忙你们的。”

  他蹲下身,指着一株刚发芽的药苗问道:“这是什么草,你们知道吗?”

  “知道!”

  矮个子少年连忙回道。

  “孙道长说,这是金银花,能清热解毒。”

  “不错。”

  温禾点头赞许。

  “记住了,这些草药看似普通,却是能救人命的宝贝,你们要好好照料,将来学了医术,才能更好地用它们治病。”

  少年们齐声应道:“是!”

  眼神里满是认真。

  温禾看着他们稚嫩却坚定的脸庞,忽然有种熟悉的感觉。

  他本想早点回府,却没料到刚走到学堂门口,就看到两个熟悉的身影。

  正是李世民和李承乾。

  李世民穿着一身藏青色便服,可那挺拔的身姿和沉稳的气度,即便穿着便服也难以掩盖。

  李承乾站在他身边,穿着一身书生袍,看到温禾,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显然,李世民也没料到会在这里遇到温禾,他先是一愣,随即有些尴尬地咳了一声,故作镇定地招手。

  “温禾,你过来。”

  温禾心中暗笑,却也不敢怠慢,快步走上前,躬身行礼。

  “臣拜见陛下,见过太子殿下。”

  “起来吧。”

  李世民摆了摆手,眼神不自觉地瞟向学堂内。

  “朕今日休息,想着许久没来曲江池了,便带承乾来逛逛,没想到竟遇到你了。”

  “陛下辛苦,理当劳逸结合。”

  温禾忍着笑意,一本正经地回道。他哪里会不知道,李世民分明是特意来看复试的,只是不想承认罢了。

  李世民被他那副了然于胸的模样看得有些不自在,当即轻哼一声,不再纠结这个话题,转而问道、

  “复试进行得如何了?这些学子多久能派上用场?”

  他最关心的还是这个。

  大军已在整备,秋收结束后便要北上攻打突厥,若是这些学子能派上用场,军中的伤兵便能得到更好的救治。

  “陛下里边请,臣慢慢和您说。”

  温禾侧身让开道路,请李世民和李承乾进了学堂。

  他带着两人走过一条长廊,长廊两侧挂着历代名医的画像和事迹,李世民边走边看,时不时点头称赞。

  “这些学子要想结业,需过三关。”

  温禾边走边说。

  “第一关是孙道长的考核,要精通药理、医术。”

  “第二关是结业考试,理论与实操都要合格。”

  “第三关便是两年实习,需在学堂的医馆或军中历练,积累经验,三关都过了,才能拿到结业证书,成为真正的医者。”

  “竟要这么久?”

  李世民眉头一皱,脚步也停了下来。

  秋收结束不过几个月时间,两年的实习期,远水解不了近渴,看来这些学子是赶不上攻打突厥的战事了。

  他心中有些失望,却也知道学医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倒也没有责怪温禾。

  温禾早已猜到他的心思,笑着说道。

  “陛下莫急。”

  “虽然正式结业需要两年,可等复试结束,孙道长会挑选一批天赋高、肯吃苦的学子,组成一个随军医辅班,由他亲自带队,提前去军中历练。”

  “战场虽是凶险之地,却是最好的历练场所,这些学子在军中既能学习外伤救治,也能积累经验,等到战事结束,他们便是合格的医者了。”

  “好!好!好!”

  李世民闻言,顿时喜上眉梢,忍不住拍了拍温禾的肩膀。

  “你这竖子,果然没让朕失望,总能说到朕的心坎里!”

  他最看重的便是温禾这种性子,不像朝中有些官员,只会墨守成规。

  李承乾也在一旁点头附和。

  “先生想得真周到!有孙道长带队,这些学子肯定能学到真本事。”

  温禾笑了笑,正要说话,却听李世民话锋一转。

  “今日既然出来了,朕也许久没去你府上了,你这高阳县伯的爵位,可是朕亲自封的,升迁这么大的事,还没请朕吃酒呢!”

  “额……”

  温禾顿时愕然。

  他觉得李世民又惦记那几头颉利了。

  不过伤心的是李泰,和他可没什么关系。

  一旁的李承乾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连忙凑上前。

  “阿耶说得对!先生,我也好久没去你府上了!”

  这小子嘴角上扬得都快到耳根了,温禾哪里会不知道他的心思。

  无非是想借着这个机会多在外面待一会儿,不用回东宫面对虞世南。

  李世民也看出了儿子的心思,却也不点破,只是似笑非笑地看着温禾。

  温禾无奈,只好拱手道。

  “臣遵旨!陛下和太子殿下肯赏光,是臣的荣幸,臣这就让人回去准备。”

  李世民满意地点点头,三人不再停留,一同出了学堂,朝着温府的方向走去。

  温禾让人提前回去通报,等到了温府门口时,李泰、李恪、李愔、李佑四个皇子,还有契苾何力,正带着温禾的妹妹温柔在门口等候。

  “儿臣拜见阿耶!”

  四个皇子齐声行礼,契苾何力也跟着躬身行礼:“末将拜见陛下!”

  温柔则是怯生生地行了个万福。

  “小柔拜见陛下,见过太子殿下。”

  “都起来吧。”

  李世民笑着摆手,目光在几个孩子身上扫过。

  看到契苾何时,他特意多停留了片刻,问道。

  “何力,来长安也有几个月了,可习惯这里的生活?”

  契苾何力挺直腰板,朗声回道:“回陛下,长安的生活很好,有吃有穿,还有温县伯教我们读书习武。只是……”

  他顿了顿,脸上露出一丝纠结。

  “长安太舒服了,每日除了读书便是习武,没有草原上的厮杀,没有猎物可追,这样下去,怕是会洗掉一个勇士的勇气,这样不好。”

  这话一出,在场的人都愣了愣。

  要知道,多少人挤破头想留在长安过安稳日子,契苾何力却觉得这安稳会消磨勇气。

  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这孩子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见识,难怪日后定然能有一番成就。

  他记得温禾之前好像说过,契苾何力日后是大唐的将领。

  当时详细的没有说。

  日后找个时间得问问他,契苾何力日后的成就如何。

  可偏偏有人不认同,李愔撇了撇嘴,不屑地说道。

  “有好日子过还不好?我看你就是故弄玄虚!要是觉得不舒服,以后就去马厩住,那里可不舒服!”

  这小子还是一副纨绔性子,之前温禾让他养猪,他老实了一段时间,可没过多久就恢复了本性。

  尤其是每次挑衅契苾何力都会被揍,他便拉着李泰和李佑联手,可即便三人联手,也只能和契苾何力打个平手。

  “放肆!”

  李世民脸色一沉,厉声呵斥。

  “何力说的是勇士的志气,你懂什么?整日就知道吃喝玩乐,不思进取!今日罚你面壁思过两个时辰,好好反省反省!”

  李愔吓得一哆嗦,不敢再说话,委屈地低下头。

  温禾看在眼里,却也没说话。

  这李愔性子顽劣,确实需要好好管教,李世民的呵斥对他来说,未必是坏事。

  另外父教子,他一个外人若是贸然插嘴,只会让事情失去控制。

  李世民不再理会李愔,带着众人进了府。

  众人落座后,丫鬟们端上茶水和点心,李世民和几个皇子闲聊起来,大多是问他们的学业和习武情况。

  李泰和李佑说的都很积极。

  李恪还是老样子,平静的坐在那里,好像什么都难以激起他的情绪。

  不过温柔若是给他递糕点,他还是会有点反应的。

  等到开饭时,桌子上摆满了菜肴。

  有温禾特意让人做的烤羊肉、回锅肉,还有几道精致的素菜和汤品。

  看着自己养的又一只颉利被杀了,李泰顿时便化悲愤为食欲。

  他吃的比所有人都嗨皮。

  李世民夹起一块回锅肉,放进嘴里,顿时眼前一亮。

  “这肉做得不错,香辣可口,很对朕的胃口,嘉颖的厨艺比以前更好了。”

  温禾笑着说道。

  “陛下喜欢就好,日后臣让人把方子送到宫里去。”

  只可惜没有辣椒和青椒,这回锅肉少了一点味道。

  “好!”

  李世民大笑,又夹了一块,忽然想起了什么,指着盘子里的回锅肉,对众人说道。

  “等明年朕一定要请颉利到长安来,让他也尝尝这‘颉利肉’!”

  正夹着回锅肉要往嘴里送的契苾何力闻言,顿时愣了一下。

  他转头朝着李世民看去。

  自从来到温禾这后,契苾何力好像就喜欢上了吃猪肉。

  不过温禾猜想,这可能和李泰给它们取名叫颉利有关。

  他盯着火锅肉许久,忽然放下筷子,目光灼灼的望着李世民。

  “陛下,我可以和大唐的军队一起去嘛?我知道颉利的牙帐在那里!”

  李世民闻言,淡淡的笑了一下。

  “你如今还不是大唐的臣子,只是寻常的百姓,朕可不能随意的许诺一个百姓进入军中。”

  “那尊敬的大唐皇帝陛下,怎么样才能成为您的臣子?”

  契苾何力郑重的站了起来,向着李世民行礼,问道。

  李世民闻言,嘴角微微上扬。

  温禾见他这模样,心中不禁腹诽。

  ‘多大的人了,竟然戏弄一个孩子!’ 《大唐:开局为李二献上避坑指南》-作者:沉默的脑袋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