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历史小说>大宋文豪>第376章 回京
  陆北顾立于界碑之侧,目送那百余名骑兵悻悻退去,尘土渐息,方才将手中御剑缓缓归鞘。

  剑刃与鞘口相合发出“呯”的一声轻响,在骤然安静下来的空间中显得格外清晰。

  春寒料峭,吹来的冷风激得他微微一颤,然而胸腔内那颗狂跳的心,却渐渐安定下来。

  “陆御史!”

  几名河北提刑司官兵围拢过来,脸上犹带劫后余生的惊悸,亦不乏钦佩之色。

  若非陆北顾临机决断,以身为质,逼退追兵,今日恐难善了。

  他摆手,目光扫过被挟持而来的铁匠与小学徒......铁匠眼神躲闪,小学徒则浑身抖如筛糠,显然尚未从方才的惊险中回过神来。

  此时陆北顾心下还在担忧崔台符与王璋两路人马是否安全,无心多言,故而只是吩咐道。

  “看好他们,此二人乃关键人证,不容有失。”

  “是!”几人齐声应道。

  博州税卡的巡检官刚才在不远处的亭子里歇着,此时亦被唤了过来,上前行礼,神色恭敬中带着几分好奇。

  陆北顾简单说明情况,只道是需在博州歇息,并请其代为安排驿馆,并通禀博州知州。

  原本的博州知州是蔡挺,此人是个做事灵活到近乎狡诈的人,能干事也能坏事,早年官位不高的时候就凭借着“管勾陕西、河东宣抚机密文字”的关键差遣在范仲淹和吕夷简之间周旋为自己谋利,后来仕途本来一帆风顺,嘉祐元年从博州知州升任到了提点京畿刑狱官、开封府推官、提点开封府界诸县公事。

  按理来讲,蔡挺下一步就是在三司或者开封府升判官了,可惜因为嘉祐二年的六塔河工程他是直接责任人之一,事发后,仕途的上升势头彻底断送。

  也正因如此,他的职位才空了出来,被当时作为常州知州的王安石接了班,王安石由此得以入京。

  而现任博州知州,是嘉祐元年蔡挺离任时,由文彦博亲自荐举上来的人选。

  所以,博州地界对于陆北顾等人来讲,是安全的。

  巡检官应下,派人去送信,然后又给几人安排了两辆骡车。

  在天黑之前,他们顺利抵达了博州州治聊城,这里的驿馆很是干净整洁,热水饭食也早就备齐了。

  陆北顾拜托黄石和一名提刑司兵丁先看着两名证人,随后其他人吃饭,吃完饭再将他们换下来。

  而他自己则是与那名河北提刑司添差官匆匆用了些食物,便闭门议事。

  “当务之急,是尽快审讯学徒与铁匠,坐实那批工械确系在马陵道猎场作坊打造,并查明指使之人为谁。”

  对于陆北顾来讲,在驿馆待着也是待着,早点拿到口供,早点心里踏实。

  “是。”

  添差官领命后,就在这里开始审讯。

  而那小学徒压根都不用审,自己就竹筒倒豆子般把所有知道的事情都给抖搂出来了。

  铁匠的态度则稍微顽固一点,他心里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但顾忌家眷安危,所以不敢开口。

  不过他的心理防线也很快就崩溃了。

  因为添差官察觉到了他的顾虑并告知了陆北顾,陆北顾亲自给他做了关于家眷安全的保证。

  由此,铁匠终于吐露实情。

  去年的时候,马陵道猎场的监苑官确实要求他秘密制作一批形制特异的铁锸与畚箕,并严厉警告不得外传,工料由其提供,完成后亦由其深夜派人运走。

  他虽觉古怪,但毕竟监苑官是他的上官,而且又给了他不少好处,便依样打造了。

  至于这批工械最终去向及用途,他起初确实不知,但后来又收到了几次监苑官的警告,让他把所有相关的东西都熔毁,他便也渐渐意识到了此事不简单。

  虽无确凿证据直接指向除了监苑官以外的人,但最起码,现在的人证、物证,足够顺藤摸瓜查下去了。

  小学徒的证词则进一步印证了畚箕的编织确系在猎场作坊完成,时间、地点均与铁匠所言吻合。

  口供录毕,画押。

  陆北顾连夜整理口供、物证,形成一份完整的奏报,将大名府之行受阻、马陵道猎场发现隐秘作坊、获取关键证据以及猎场派出追兵之事,尽数写明。

  做完这一切,陆北顾长吁一口气,多日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疲惫感顿时如潮水般涌来。

  这场围绕六塔河余波的较量,至此已取得了决定性突破,证据链已然形成,纵使幕后之人手眼通天,也难以完全掩盖真相。

  接下来,便是庙堂之上的博弈了。

  “明日我们便押解证人启程回京。”

  陆北顾对河北提刑司的添差官道:“大名府那边难免会给些压力,博州非久留之地,需防夜长梦多......你可否辛苦一番先行渡河,绕开大名府走京东西路的驿路骑马赶赴开封,把奏报文书交付御史台?其他人我实在是不放心。”

  虽然添差官只是提刑司的低阶武官,但不管怎么说,都是有正式官职在身的官员,是能够使用驿站的,往来方便。

  而且,大名府只能管辖河北地界的一段驿路,是不可能管到位于河南的京东西路的,奏报文书肯定能确及时送达。

  “行,陆御史放心,交给下官就是!”添差官抱拳道。

  陆北顾叹了口气道:“这样中枢的命令早一日到大名府,不管是崔详议还是王使臣,也都能早一日确认安全。”

  添差官闻言默然。

  随后,困极了的陆北顾在安排好了轮流值班后,便蒙头睡了过去。

  当他被叫醒的时候,窗外已是曙光微露,囫囵吃了些早点,便打算离开聊城踏上回京的道路。

  不过博州知州却早早地便派判官邀他前往州衙一叙,陆北顾不好拒绝,只得跟着判官前往州衙。

  正如陆北顾所料,他们抵达聊城不过一夜,大名府方面的压力便已悄然而至。

  大名府来了正式的行文,虽然没提及陆北顾等人,但却提到了马陵道猎场有铁匠和学徒盗取皇家禁苑财物,故而请博州方面将其押解回大名府。

  博州知州姓吴,乃景祐年间进士。

  他是文彦博的人,心知这是大名府方面意在搅浑水拖延时间,所以压根也没当回事。

  而吴知州邀请陆北顾来州衙的目的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想借此事卖个好,让陆北顾回京陈述的时候,提一句他也协助有功罢了。

  这种锦上添花的事情陆北顾自然是不会拒绝的。

  在得到了陆北顾的许诺后,这位吴知州也识趣,知道他们急着要走,赶紧给安排好了车马,并且让博州的差役护送陆北顾前往黄河渡口。

  渡过黄河来到京东西路地界后,河北提刑司的添差官带着奏报文书走驿路先行前往开封传讯,而陆北顾则谨慎地临时改变了路线,他选择了顺着济水南下走水路回京。

  他是按最坏的情况去打算,这样一来,哪怕有一条路被拦截了,另一条路也能把信息送回去。

  济水两岸,春色已深。

  新生的芦苇荡一望无际,像是轻纱幕一般,时有水鸟惊起,翅尖点破平静的水面,漾开圈圈涟漪,随后掠过船头消失在苇丛中。

  远眺西岸,可见连绵的田畴,农人正引水灌溉,水车吱呀,与船桨欸乃之声相和。

  空气中弥漫着水汽与泥土的芬芳,暂时洗去了陆北顾连日来的奔波劳顿。

  他立于船头,任清风拂面,心绪却不安静......河北饥民、雨夜追兵,一幕幕在脑海中闪过。

  舟行数日,水面渐阔,远方烟波浩渺处,便是大名鼎鼎的梁山泊。

  但见港汊纵横,芦荻丛生,岛屿星罗棋布。

  时值傍晚,落日熔金,将浩渺烟波染成一片瑰丽的橘红。

  有渔舟唱晚,歌声苍凉悠远,在空旷的水面上回荡,亦有鸥鹭翔集,时而掠过帆樯,时而来到他们面前。

  这里现在可不是《水浒传》中那个绿林大盗横行的混乱之处,宋军有一支水师长期驻扎、巡逻于此,时刻维系着这条通往东京开封的水运大动脉的安全。

  此时一片太平景象,漕船、商船、客船、渔船往来穿梭,显出一派繁忙。

  出了梁山泊,船入广济河,也就是俗称的“五丈河”,河道陡然收窄,真就只剩下五丈宽。

  不过,随着水流却愈发平缓,两岸市镇也渐密了起来,人烟阜盛得很。

  广济河作为沟通开封与京东西路乃至京东东路的重要水运通道,舟楫如织,满载粮米、货物的船只首尾相接,帆影蔽日。

  比起济水的清幽、梁山泊的壮阔,此间尽是人间烟火气。

  陆北顾透过船舱小窗,默默观察着这水运命脉的繁忙景象。

  越近开封,河道愈发繁忙,两岸屋舍鳞次栉比,灯火渐次明亮。

  终于,在四月十一日,他望见了开封外城东北角的护城河。

  此时的开封因为城池里建筑多,人也多,已经有了初夏的燥意。

  陆北顾带人入城后,直奔御史台而去。

  “中丞,不辱使命!”

  “回来就好!此番辛苦了!”

  见了匆匆赶回来的陆北顾,欧阳修赶紧离开了座位,上前两步扶住他不让他行礼。

  而吴中复的目光,则在陆北顾略显清减却目光湛然的面庞上停留片刻,随后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

  两日前,河北提刑司的添差官已经快马加鞭走陆路将奏报文书送达了。

  所以,在大名府发生的种种险情,他们都已大略知晓。

  三人落座,陆北顾不及寒暄,便让等在外面的三名提刑司兵丁,将他们所携带的物证清单以及物证呈上,两名人证也同样被带了进来。

  御史台虽然不负责司法,但作为此次查案的主要部门,主官肯定是要先把人证物证给详细过一遍的......不然的话,要是心里一点数没有就直接把人证物证交上去,以后口径对不上,那可就闹笑话了。

  欧阳修和吴中复自然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所以两人仔仔细细地将两名证人又审了一遍,确定证据链确实完整且充分之后,方才放下心来。

  随后,欧阳修遣人直接去中书省,向政事堂的宰执们通禀此案人证物证已到之事。

  此前因为奏报文书承载内容有限,所以陆北顾并没有将发生的事情全部详细叙述,现在得空,他将澶州、大名府、博州之行的情况向欧阳修和吴中复禀报......尤其仔细描述了闯入马陵道猎场、搜查作坊、躲避追兵,以及最后在马桥镇界碑前与追兵对峙的惊险一幕。

  欧阳修听得面色凝重,时而颔首,时而蹙眉。

  待陆北顾说完,他方才道:“不过你用先帝御剑之举,虽情急从权,却也容易授人以柄。”

  陆北顾坦然道:“两次使用御剑,皆是情势危急,若是不能进入猎场亦或是任由禁军将人证带走,都无法查明真相......两害相权,唯有行此险招,一切后果,下官愿一力承担。”

  “承担?”

  欧阳修微微摇头,唇角露出笑意:“何须你一人承担?你是我御史台的御史,奉旨查案,何错之有?那御剑更是李昭亮相公托你转交,你携剑在身,不过遇险时亮明以自保......真要理论,老夫倒要去问问大名府,皇家猎场的禁军,何时有了追捕朝廷御史的权力?他们眼中还有没有王法!”

  欧阳修的语气转为激昂,显然已决心要借此机会,将此事彻底闹大。

  他不仅要坐实工械案除了监苑官外还有幕后黑手,更要反击对方动用武力阻挠查案的跋扈行径。

  “中丞所言极是。”

  吴中复接口道:“当务之急,是要迅速将此案办成铁案!”

  中书省虽然前两天就通过御史台得到了此案的奏报文书,并且已经下令由河北提刑司派人去大名府抓监苑官,但后面的幕后黑手还没揪出来呢。

  随后,陆北顾担忧地问欧阳修道:“在马陵道猎场,我与崔详议和王使臣两队人都分开了,不知他们境况如何?可还安全?”

  欧阳修答道:“前两日你的奏报文书到了之后,政事堂的宰执们很重视,给河北提刑司的命令里除了抓人,也提起了此事,估计再过几日便有消息了。”

  陆北顾点点头。

  共患难了一遭,在他看来,崔台符和王璋在此案中表现出的勇气和付出的辛苦,是大于他的......若是两人有个三长两短,他难以接受。

  “好了,别想那么多了。”

  欧阳修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准你五天假,回去好好歇息一番吧。”

  “对了。”吴中复又提醒道,“到时候上殿,你作为此案的主要查案官员,官家定会问你,你要做好准备,如果有什么关于此案的奏疏,亦可当殿呈送。”

  按照大宋制度,殿中侍御史里行虽然是朝官而且是“常参官”,但无权发言,不过若是官家点名那便可以发言甚至上疏了。

  这话的意思很明显,陆北顾既然付出了这么多,一定得好好汇报一番,把功劳给显出来。

  实际上,此番查案沿途所见、亲身所历之事,确实是让陆北顾的心中窝了一团火。

  他当即应道:“下官回去便起草奏疏,此番定要叫那些宵小之辈无所遁形!”

  就在三人谈话之时,方才派往中书省的人也回来了。

  中书省的一位绿袍官员带来了政事堂宰执们签署的文书,要求御史台将人证物证移送刑部。

  欧阳修确认了文书之后,为防万一,委托吴中复亲自带着人证物证前去。 《大宋文豪》-作者:西湖遇雨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