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历史小说>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第477章 明风又吹玉门关
  三月。

  李己交接了手头上的案子,给了兵科另外一位给事中张书,就在吏部文选郎张四维的带领下,前往兵部报告。

  这位文选郎的态度很谦和,一路上也不停的和李己套近乎。

  但是李己却觉得,这位张选郎似乎在打探自己和苏泽的关系。

  “李员外郎,”张四维率先打破沉默,声音温和,仿佛闲聊家常:

  “今日春光明媚,倒是个上任的好日子。说起来,此番擢升,也是实至名归啊。李兄在兵科时就以精通实务、勇于任事著称,陛下和吏部都看在眼里。”

  李己微微欠身,保持着谨慎的恭敬:“张郎中谬赞了。李某只是尽本分,不敢言功。此番升迁,全赖皇恩浩荡与吏部杨尚书、张郎中等诸位堂官秉公拔擢,李某唯有兢业任事,以报万一。”

  李己在六科多年,也不是初入官场的新人了,他也知道如今朝中局势复杂,自己刚刚高升,不能落下把柄。

  张四维目光微闪,脚步略缓,仿佛不经意般提起:

  “李兄过谦了。这朝堂上下,谁人不知李兄是‘实心任事’的典范?说来也巧,苏检正似乎也对李兄青眼有加啊。坊间都言,此番李兄能入武选司这等要害之地,苏检正可是向杨尚书力荐了的。”

  他特意加重了“苏检正”和“力荐”几个字,目光看似随意地落在李己脸上,实则在捕捉着李己最细微的反应。

  李己心头微震,想到了京师的一些传言。

  眼前这位选郎张四维,虽然和苏泽同为高拱的门生,但是两人都在争夺高拱政治继承人的位置。

  如此看来,张四维对自己如此亲近,是存着打探“苏党”消息的想法,故意向自己套话。

  张四维研究了目前的局势,以苏泽在皇帝、太子和诸位阁老心中的地位,想要扳倒他几乎没有可能。

  而且苏泽为官极为谨慎,而且宗族凋零,没有为非作歹的亲戚。

  苏泽的妻子赵氏为人低调,但出身书香世家,端庄得体,在京师的贵妇圈子又十分吃得开。

  就连从家人入手攻击苏泽,也找不到攻击的点。

  既然苏泽本人,以及他的家人,都没有可以攻击的点,那只能从“苏党”入手了。

  张四维和李己亲近,就是想要从李己口中,打探有关苏党的情况。

  毕竟李己刚刚高升,正是得意忘形的时候。

  李己心中猛地一紧,果然来了!这“苏党”二字,既是自己官场上的助力,同时也给自己套上了紧箍。

  张四维毕竟和苏泽同属高拱门下,所以上来只是试探。

  万一遇到和苏泽敌对的势力,那上来就是打压了。

  这也是站队之后,必然会遇到的事情。

  李己不动声色,露出恰到好处的困惑与一丝谦卑的茫然:

  “苏检正?”李己微微蹙眉,语气带着真诚的不解与感激:

  “苏检正乃朝中柱石,国之栋梁,日理万机。李某区区微末小臣,何德何能入苏检正法眼?”

  “至于‘力荐’之说…李某实在惶恐,不敢妄自揣测上意。或许是李某在六科时,对兵部及总参谋部的几份文书摘要,处理得尚算勤勉,疏漏较少,偶然入了苏检正的眼?”

  见到李己装傻,张四维暗道这帮“苏党”分子,都和苏泽也一样虚伪狡猾。

  他身为文选郎,自然知道是苏泽派人向吏部尚书杨思忠打了招呼,李己这才能列入晋升的名单。

  李己否认自己和苏泽的关系,又将功劳归于皇帝和吏部,一番话说得义正言辞。

  但是李己话里话外,又透漏着对苏泽的敬意。

  但是又只将对苏泽的“感激”定位在对其“明察秋毫”、“提携后进”的为官风格的敬仰上,避开了“结交私党”的说法。

  张四维听着,脸上的笑容依旧温和,但眼神深处却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和更深的好奇。

  李己的回答太“正”了,正得像是在背书,把苏泽的举动完全解读为一种基于公务表现的、不带任何派系色彩的赏识。

  这要么说明李己城府极深,要么…他真如自己所表现的那样,对所谓的“苏党”内情一无所知?

  张四维否认了后一种猜测,兵部武选司员外郎,这可是多少人拼尽全力都争取不到的重要职位,含权量不亚于一省的布政使。

  苏泽动用了吏部尚书的关系,难道真的是为了提携人才?

  张四维不相信这样的事情,他只能认定是李己城府极深。

  一丘之貉!

  张四维的眼中,苏泽也是这样的人,城府极深,虚伪狡诈,偏偏装着一心为公的样子。

  果然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试探不成,张四维倒是果断放弃,两人各怀心思,继续向兵部衙门走去。

  等到了兵部,张四维倒是没有继续试探,而是迅速走完了流程。

  兵部似乎有要务,再加上现在兵部没有侍郎坐镇,所以由李己的顶头上司,武选司郎中申时行,代表兵部接收了李己。

  交接完毕后,张四维也没有和申时行这个张居正门下大弟子,过多的寒暄,以吏部事务繁忙匆忙离开。

  等到张四维离开,李己这才松了一口气。

  没办法,和张四维这样的聪明人打交道,实在是太累了。

  接下来就是申时行了。

  申时行对李己就是真的热情了。

  他拉着李己说道:

  “早就听闻李员外郎知兵大名,子霖更是评价李员外郎乃是知兵的实干之臣。”

  听到申时行说起苏泽,李己立刻说道:

  “下官也想不通,自己怎么能入苏检正的法眼,骤然被推升到兵部,实在是惶恐。”

  面对申时行这个“苏党”骨干,李己就迅速亮明身份,将自己升迁归因于苏泽。

  申时行消息灵通,自然也知道李己升迁的缘由。

  既然是子霖兄推荐的,那自然也算是“自己人”,所以见面就亲热了不少。

  申时行作为领导,刚准备带着李己去各司转一转,认个熟脸,就听到了小吏来报,兵部尚书王崇古召集员外郎以上的堂官去节堂开会。

  申时行笑道:

  “这些倒是省事了,李员外郎我们直接去节堂吧。”

  李己也没想到,自己刚刚到兵部,就遇上了大会。

  是发生了什么紧急军情吗?

  广西?东北?还是西北?

  李己带着疑问,来到了兵部议事的节堂。

  接着就是申时行带领李己拜见了兵部尚书王崇古,王崇古简单说了两句勉励的话,接着申时行又带着李己见了其他司的郎中和员外郎。

  李己在兵科担任给事中多年,在兵部本来就脸熟,熟悉起来倒是没有花费太大的力气。

  等众人都到齐之后,申时行也停止了交际活动,拉着李己在靠近王崇古的位置坐下。

  李己本来是想要坐在末席的,却被申时行拉在身边坐下。

  兵部现在只有一位侍郎,蓟辽总督谭纶并不在京师。

  所以排座次的时候,申时行这个兵部武选司郎中就紧挨着兵部尚书王崇古。

  按理说,员外郎应该要坐在末席,但是申时行强拉着自己和一群郎中坐在一起,也没有有任何异色。

  这也说明申时行在兵部的威望很高,武选司的副手能和其他司的一把手同列,也都说明武选司在兵部的权势。

  这就是有人罩和没人罩的区别吗?

  李己都要流泪了,他以前当官,不谈被人处处针对,但提携的贵人是没有人,都是要靠自己一步步做出成绩来,才能获得上级和同僚的认可。

  哪有今天这么顺利的。

  兵部尚书王崇古是个急性子,等众人落座之后,他立刻说道:

  “嘉峪关八百里加急!”

  “兀慎部酋长那力不赖亲率铁骑,十日破火者三城!”

  “前阵子塞防海防之议,被苏泽的兼顾论给搅合了。”

  “大好机会在眼前,要不要出兵接管兀慎部打下的地盘,阁老们又有争议。”

  “此事已经不是简单的军政了,陛下让各部议定后上奏疏,我们兵部要拿出个什么意见出来?”

  听到这个消息,众人纷纷哗然。

  刘秉的“耶律大石”计划,曾经在京师引起过讨论,甚至各大报纸都争相报道过一阵子。

  但是当时总参谋部和兵部,都不看好这个计划。

  兀慎部又不是什么强大的军事势力,当年被戚继光轻易击败。

  火者在西域经营了好几代了,一直都是西疆最大的威胁。

  所以那时候大家都觉得,刘秉所谓“耶律大石”计划,不过是以卵击石之计。

  就是让兀慎部和火者火并,消耗这些兀慎人的实力。

  可是结果是,兀慎人出嘉峪关后势如破竹,已经冲出了河西走廊,彻底攻入了西域!

  武选郎申时行接过情报,他念道:

  “上月十五日,兀慎部以‘护法诛邪’为号,两千精骑夜渡玉门。其前军持大明所赠鸟铳列阵齐射,火者马麻黑帐前亲军‘虎刺赤’尽殁于硝烟。”

  这时候,兵部职方司主司戴旭说道:

  “怪哉!游牧部族素来野战剽悍,攻城却如钝刀割肉。兀慎部何来这等能耐?”

  申时行继续念道:

  “事后嘉峪关守将派人探查,又搜罗了火者残兵询问,复原了战争的过程。”

  “玉门关早就已经废弃,火者是仓促筑城,只是加固了残关的城墙。”

  “兀慎部采用了刘秉之计,集中使用火药爆破,这才一举破关。”

  “再加上兀慎首领那力不赖将缴获的虎刺赤金盔悬于矛尖,沿途宣称‘灭佛者天诛’,火者残害异教,对佛教徒劫掠尤深,而河西走廊中笃信佛教的城邦很多,所以沿途佛信徒都主动开城献粮,让兀慎无后顾之忧。”

  众人点头,这样子才合理。

  但是兀慎部的战斗力,还是让众人惊讶,早知道火者是纸老虎,大明自己去打就好了。

  申时行又说道:

  “兀慎部人数不多,实力不足,所以刘秉又派人联络嘉峪关的守将,让我大明出嘉峪关接管兀慎部打下的地盘,请求用这些地盘换取火药和武器的支援。”

  “为了这件事,朝廷又起了争论。”

  申时行顿了顿说道:

  “总参谋部拿出了一份作战计划,请求朝廷再筑玉门、阳关这两个故关,将大明的防御阵线推到敦煌。”

  “陛下又让兵部验证是否可行,诸公有什么想法,都可以现在提出来,形成部议送到内阁。”

  强化部议,也是苏泽掌控中书门下五房之后,进行的政务上的改革。

  大明原本的奏疏,都是以个人奏疏为主。

  就是有关部门的奏疏,一般也是以部门主官的个人奏疏来上书。

  这种公文明显是比较随意的,而且受到个人情绪的影响。

  而个人的提案,也经常不太全面。

  所以在苏泽控制中书门下五房后,就开始引导各司衙门,以部议来上奏。

  部议,就是部门议事之后,形成一致的意见,再由整个部门联署,盖上部门大印之后送的奏疏。

  这首先是群策群力的结果,所有内容更加的完备。

  其次上奏书的部门能形成部议,那内部也有共识,事情经过充分的讨论,执行起来的难度也低。

  而京师的六部九卿衙门很快也发现,部议比起个人的奏疏更有分量,毕竟是一个部门的意见,皇帝和阁老们也要考虑,至少也不能全盘否定。

  此外部议既然是大家的群体意见,那说错话的概率也会很低,而且是部门意见,就算是说出话,皇帝也不可能贬黜一个部门的人。

  所以京师的六部九卿衙门,面对比较重要的朝政,也会召开会议,先商讨出内部一致意见再说。

  申时行又说道:

  “朝中主要争议的是,上一次弃守敦煌的问题。”

  申时行作为状元,记忆力也是很好的,他直接脱稿说道:

  “弘治八年,我大明征讨哈密告捷,曾收复敦煌。”

  “但是哈密叛军再起,虽然被我大明击败,但是西域总是不安宁。”

  “先帝朝十八年,朝廷再次关闭嘉峪关,敦煌再次废弃。”

  “敦煌两复两废,到底还要不要设城?阁老们也都在犹豫。”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作者:肥鸟先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