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历史小说>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第478章 《经营西域疏》
  “六部九卿衙门的部议都送来了吗?”

  苏泽向孔目房主司罗万化问道。

  如今苏泽是检正中书门下五房,罗万化是五房之一的孔目房主司,已经是严格的上下级关系了。

  虽然两人的私交还是很好,但是罗万化在中书门下五房的时候,还是严格遵守官场上的尊卑。

  虽然苏泽有些遗憾,过往大家在报馆聊天打屁的悠然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但这也是罗万化政治上成熟的表现。

  没办法,大家都在这个地位上了,如果太过于随意,那就会被人视作轻佻散漫,这对于苏泽的威信,以及罗万化未来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罗万化说道:

  “各衙门的部议都送过来了,检正要看吗?”

  苏泽点头,罗万化立刻将这些部议送了过来。

  中书门下五房的扩权是多方面的。

  行政上的改革,往往都是这样。

  行政部门的权利,也都是动态变化的,一个部门的强势,往往和这个部门负责人本身的权势有关。

  因为行政权这个东西,本身就是模糊不清的,一个部门能争到多少权力,依赖于部门主官的能耐。

  比如部议这件事。

  首先是内阁扩权以后,决策更加的规范化,所以六部九卿衙门的个人奏疏开始变少。

  正如之前说的那样,个人上奏能出风头,但是要承担政治风险。

  而且朝廷更加看重群策群力,朝廷大事的议事流程,也开始倾向于部门形成合议,再由内阁来讨论。

  原本六部九卿衙门的部议,也是和个人奏疏一样,都是送到通政司的。

  再由通政司送到中书门下五房,然后再送往内阁。

  这个传递流程就太长了。

  而上一次的塞防海防之议,内阁首辅高拱嫌弃这套流程太长,就让中书门下五房直接去六部九卿衙门催促催要部议。

  这样一来,等于部议文书就绕过了通政司,直接送到了中书门下五房手上。

  刚开始这就是临时的措施,但是很快内阁就发现,由中书门下五房直接去催要部议奏疏,真香!

  京师的衙门就这么几个,由中书门下五房直接去催要,效率上比被动等着通政司流转方便了很多。

  毕竟中书门下五房是内阁的辅助机构,但是通政司是九卿衙门之一,使唤中书门下五房自然更加顺手。

  当然,通政司象征性的抗议了一下,但还是很快放弃,通政使李一元本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

  而这一切又有微妙的变化。

  因为京师衙门数量都是有限的,所以部议奏疏也是有限的。

  一名中书门下五房的官吏,在京师跑一圈就能收齐。

  而通政司要对接所有的奏疏流转,效率上自然无法和中书门下五房竞争。

  这些部议奏疏,也会比个人奏疏更早的送到内阁。

  结果就是,有时候内阁都讨论差不多了,和六部九卿衙门都形成共识了,个人的奏疏才经过通政司送到内阁。

  如此一来,部议奏疏就越来越重要。

  而不知不觉中,中书门下五房,就夺去了通政司的权力。

  众所周知,这不仅仅是跑腿的权力。

  中书门下五房负责搜集部议,就能比内阁更早知道,京师大部分官员对于一件事的讨论结果。

  部议奏疏代表了部门的一致意见,那大部分部议奏疏都赞同或者反对的事情,不就体现了京师大部分官员的意见了吗?

  这就是最重要的情报权,也让中书门下五房,成为京师消息最灵通的部门。

  苏泽越看,眉头皱得越厉害。

  六部九卿衙门,大部分都反对出嘉峪关,再控制敦煌。

  没办法,大明有过两次西拓的失败教训了。

  其实唐代以后,玉门关和阳关就差不多废弃了。

  “玉门关”位于敦煌市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的“古董滩”上,一个在北,一个在南,二者相距约30公里,如似“姊妹关”。

  “玉门关”、“阳关”都修建于汉武帝设河西四郡时期,是河西走廊最西端的防御关隘。

  河西走廊称之为走廊,是因为南北都是高山,这就像是一条走廊通道,是从中原前往西域的必经之路。

  阳关和玉门关,就在这个走廊的出口,是最适合建造关隘的地方。

  控制了两座关,那就将河西走廊完全控制在手里了。

  但是为什么大明两次放弃敦煌和两关,还是地理和气候的问题。

  汉唐时期,玉门关,当时疏勒河、罗布泊都还有水,从玉门关进入西域这条路自然环境最好。

  汉代的时候,玉门关沿疏勒河到罗布泊就到楼兰,然后沿天山南麓一路向西,天山南麓有天山冰川融水,很多绿洲遍布其中,这条线路就是最早的丝绸之路,也叫做丝绸之路北线。

  但是北线有一个缺点,容易被游牧民族控制。

  唐代的时候,疏勒河水少了,罗布泊也小了,发现在玉门关东边向南走敦煌从阳关过然后沿着阿尔金山、昆仑山北麓也能进入西域,这条自然环境不好,但不容易受北方游牧控制,所以开始从阳关过,这也就是丝路南线。

  但是到了大明,罗布泊干了,疏勒河下游也没水了,敦煌也没水补充了,阳关也就不能走了。

  大明不得不退到在嘉峪关西边又找到一条通往西域的路,就是瓜州向北走星星峡到哈密、经吐鲁番也就天山北麓,原时空进疆的路。

  这条路自然环境也很恶劣,好在星星峡有五个小泉,在最后一个泉补充好水后,商人也能通过去。

  这条路最近的关口是嘉峪关,所以为了防止北方游牧从河西走廊过来进犯中原,就重点防守嘉峪关。

  但是放弃敦煌,嘉峪关的军事压力就很大了。

  比如火者就可以进入敦煌,不断骚扰嘉峪关,同时还能从嘉峪关的西路一起夹击嘉峪关。

  火者就是这样围攻嘉峪关的。

  但是这种自然问题并不是无解的。

  河西走廊边上的祁连山,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积雪融化,流入到河西走廊。

  所以包括敦煌在内,其实并不是彻底的干旱,而是土壤沙化加上蒸发严重,所以存不住水。

  后世的办法,是一边治理土地沙化的问题,一边利用管道供水。

  这个工程,对于如今的大明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古人也有古人的智慧。

  坎儿井。

  坎儿井是地下暗渠引水系统,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明渠和蓄水池组成。

  地下水经暗渠输送,避免干旱地区强烈日照导致的水资源流失。

  引雪山融水,就能保障全年灌溉与饮用。

  地下结构不易被沙尘掩埋,维护成本低于地表水渠。

  很早的时候,西域就有坎儿井了,但是由于西域的人口少,政权的组织动员能力弱,也缺乏水利和工程人才,所以坎儿井基本上都是零星的,没办法大规模建造。

  既然敦煌废弃的原因,就是“无水则无屯田,无屯田则无守军”。

  那么坎儿井就能在玉门关、阳关等战略节点形成永久性绿洲,支撑驻军粮草自给。

  此外,大明的农业技术也在发展。

  在农技发展的前提下,可以种植耐旱的作物,比如土豆,来满足口粮需要。

  看到苏泽皱眉,罗万化关起门,问道:

  “子霖兄,为何你如此看重西域?”

  变化了称呼,这就是罗万化和苏泽的私人交流了。

  苏泽说道:

  “一甫兄,众臣都是觉得,西域在如今实属鸡肋吧?”

  罗万化点头,这是私人谈话,自然是畅所欲言。

  实际上不仅仅是罗万化,就连中书门下五房内部,也都是这么想的。

  汉唐开发西域,是因为西域是丝绸之路的关键通道,是对外贸易的出口。

  如今的大明,海洋贸易发达,海运的成本和效率,都远高于陆上运输,经济利益上已经下降了一大截。

  西域贸易,政治意义甚至是大于经济意义的。

  如此一来,西域对于大明,除了名义上“复兴汉唐”之外,还有什么实际意义?

  苏泽说道:

  “一甫兄,你看过京畿各县的上报的会计录了吗?京畿地区的棉产是不是逐年在下降。”

  罗万化点头说道:

  “这个也是自然的吧?京畿地区的土地值钱,种植棉花的利润不高。”

  苏泽说道:

  “不仅仅是京畿,我查阅了户部的数据,整个大明的棉田数量都在飞速减少。”

  大明有两个棉花的主要种植区。

  一个是北方京畿一带,包括了河北地区。

  另外一个是南直隶地区,还包括江西、湖广、福建。

  元朝是一个特殊的朝代,元代如此重视棉花,是因为元代已经认识到,棉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

  这个认识自然是正确的,棉花是如此重要,甚至因此建立起来了一个全球帝国。

  为了推广棉花种植,元朝设立棉提举司,推广种植和收购棉花。

  大明继承了元代留下来的棉花种植区,但是由于闭关锁国的政策,棉田的数量是不断萎缩的。

  丝绸、棉花、麻。

  这是传统的纺织原料。

  百姓愿意织丝绸,是因为养蚕种植桑树就行了,桑树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但占用的多是林地,而且丝绸能卖上高价。

  丝绸也不是谁都能纺织的,古代能操持丝绸业的女人,在婚恋市场上也是非常吃香的,小地主至少是自耕农家的女儿,才能掌握这样的技术。

  百姓也愿意用麻布,原因也简单,麻本就是田间地头的野草,也不需要专门占用土地种植,麻布衣服是不舒服,但在南方温暖的地区也够用。

  唯有棉花,是农民抵制的。

  棉花需要用正规的农田来种植,这就侵占了种植粮食的土地。

  棉花种出来不能食用,这就让百姓有极大地不安全感。

  粮食是能吃的,种粮不会饿死。

  但是棉花不能吃,收购价格也都要看商人的脸色,如果棉花的收购价格太低,百姓换不到足够的口粮,那就要饿死人了。

  这一点在北方还更明显。

  苏泽原本的设想,是在北方建立蒸汽机工厂的棉纺织中心,利用机器的优势和南方在棉布上竞争,挤压松江棉布产业的影响力。

  但实际上是,工部汇报已经有蒸汽机棉纺厂建立起来了,但是缺乏足够的棉花原料,始终没办法全面投产。

  思来想去,苏泽看到了西域。

  棉花这种作物,需要的是光照和水源。

  西域光照充足,这个问题不大。

  水源问题其实也不大,棉花需要用水,但是西域也有不少绿洲,棉花种植也是在特定时候需要水,只要做好水利配套就好了。

  在苏泽穿越前,原时空八成的棉花,都是产自西域的。

  中亚那几个斯坦,也都是重要的棉花产地。

  这里幅员辽阔,土地也多,完全可以成为北方棉业的原料基地。

  而一旦这种产业形成,那日后朝廷再也不会谈及放弃西域的事情了。

  在苏泽看来,西域首先是政治问题,然后是经济问题,然后才是军事问题。

  但是解决西域问题,就要先解决军事问题,再解决经济问题,最后才是政治问题。

  苏泽将自己的全部想法,都将给了罗万化之后,罗万化也心潮澎拜起来。

  苏泽描绘的,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胜利,而是一整个产业蓝图。

  而这整个蓝图,也对应着苏泽以北御南的战略,也就是说通过技术升级,给北方制造产业优势,从而撼动东南的经济支柱地位,完成对东南的财政等制度改革。

  也唯有这样,改革才不会被东南的力量裹挟。

  苏泽掏出《经营西域疏》,对着罗万化说道:

  “这份奏疏,由五房议一下,如果大家都认可,就以中书门下五房的部议名义递上去。”

  罗万化愣了一下。

  虽然在定位上来说,中书门下五房是内阁的参谋机构,但是一直以来都是充当秘书的定位。

  这也是中书门下五房第一次提出自己的国政。

  罗万化捧着苏泽的奏疏离开,苏泽则将奏疏塞进【手提式大明朝廷】中。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作者:肥鸟先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